中新網6月13日電美國多維新聞網12日發表文章稱,中國經濟陷入轉型升級“陣痛期”,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理念近來再次得到中共決策層的重視。在過去一年時間里,習近平的足跡已經遍及中國科學院、湖北“光谷”國家級自主創新示範區等地。再加上近期他對科學體制創新、人才培養和引進等的系列指示,在多個方面展示了他的“科技觀”。而習近平的“科技觀”更為強調自主創新,著眼於科技對中國經濟轉型成敗的近乎決定性地位。
  文章摘編如下:
  中國經濟陷入轉型升級“陣痛期”, 鄧小平大力支持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理念近來再次得到中共決策層的重視。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自上任以來便對此有過頗多指向,並且在科技體制創新、人才培養和引進、任用獎懲機制等方面展示了自己的“科技觀”。
  有評論表示,十八大後新領導層對科技的重視和規劃,似是30年前鄧小平主政時期的再現,當時還提出了至今為人熟知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如果說鄧小平以及之後的江澤民、胡錦濤時期推崇科學技術是以引進為主、奮起直追西方發達國家,而習近平此時的“科技觀”則更為強調自主創新,意欲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與美歐等傳統科技大國一爭高下,甚或還有成為世界科技引領者的願景。當然,更重要則是著眼於科技對中國經濟轉型成敗的近乎決定性地位。
  北京時間6月9日,習近平領銜政治局常委李克強、劉雲山、張高麗出席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在談及明末清初開始中國科技漸漸落伍的原因時,習近平援引學者研究指出,“明代以後,由於封建統治者閉關鎖國、夜郎自大,中國同世界科技發展潮流漸行漸遠,屢次錯失富民強國的歷史機遇。近代史上,我國落後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後。”
  觀察人士表示,自十八大以後,習近平已在多個場合中表現了自己的民族歷史感和責任感,尤其是在對外闡述中國文化形態和外交政策時經常展現這種歷史認識。習近平併在就任首月內提出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而從高層對科學技術的著力,可見其對以科技推動和實現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作用的重視。
  如果說鄧小平以及之後的江澤民、胡錦濤時期中國基本處於彌補差距的追趕階段,而在習近平十年任期中或許會出現從量變到質變的突破。決策層自然樂於見到並會成為積極的推動者。中央政治局7位常委曾將第9次集體學習場所搬到了北京“中關村”,並曾集體與神舟十號工作人員會見。在過去一年時間里,習近平的足跡已經遍及中國科學院、湖北“光谷”國家級自主創新示範區、中南大學和北京大學研發實驗室等地。另外再加上近期習近平對科學體制創新、人才培養和引進、人事獎懲作用機制的系列指示,諸多跡象表明決策層對科學技術的重視程度和著力。
  其實,在30年前鄧小平領導中國改革開放的其中一項重要部署就是強調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並且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此後中國教育漸趨正常,並向社會迅速普及科學,從外界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為中國經濟崛起和民眾生活水平提高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促進作用。
  有評論稱,追本溯源,科學技術其實是新文化運動期間“科學”的延伸和拓展。鄧小平對科學技術的熱衷體現了一位較為現代化的實幹家的視野,奠定了中共大力促進經濟發展,奮起直追西方發達國家的執政主調。江澤民、胡錦濤二十餘年時間里基本延續了這一發展思路。
  經歷30餘年後,中國經濟進入轉型升級“拐點”,與鄧小平時期以引進為主的策略不同,習近平時期將更為強調獨立自主和創新。中國不僅意欲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與美歐等科技大國一爭高下,甚或還有成為世界科技引領者的願景。當然,更重要的在於科技對中國經濟轉型成敗的近乎決定性地位。
(原標題:外媒關註習近平“科技觀”:更為強調自主創新)
(編輯:SN06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qbrutikl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